珊瑚礁總體檢


珊瑚礁位於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淺海,容易受到來自陸地的污染衝擊和天然災害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珊瑚礁鄰近地區的開發和利用,珊瑚礁所面臨的環境衝擊也日益加劇。珊瑚礁的污染和破壞問題,自1980年開始逐漸受到重視,1992年的「地 球高峰會」即指出珊瑚礁是極需保護的生態系,而設立海洋保護區以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的永續則是重要議題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相關機構於1997年推動的「國際珊瑚礁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Reef) ,以及於1998年推動的「國際海洋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海洋生態系的保護,這些活動吸引全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和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珊瑚礁保育已成為國際間生態保育的重要議題。
1997年的國際珊瑚礁年活動中,美國珊瑚礁學者Gregor Hodgson 提出了「珊瑚礁總體檢」(Reef Check)的構想,他建議採用標準化的定量調查方法,號召全球的珊瑚礁學者和志工,同步調查各地的珊瑚礁,並將資料匯集,互相比較,以瞭解各地珊瑚礁的健康狀態(Hodgson,1999,2000) ;這項活動迅即引起各國學者的熱烈參與,並在往後的各年持續進行,成為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GCRMN)的重要活動。
1997年全球珊瑚礁體檢監測行動啟動時,「台灣珊瑚礁體檢」由「台灣珊瑚礁學會」多位海洋研究學者發起。國內學者和潛水團體隨即積極進行台灣海域的珊瑚礁總體檢,並於此後每年執行台灣珊瑚礁的總體檢,以監測台灣珊瑚礁的現況,做為保育珊瑚礁資源和設立海洋保護區的基礎資料。
2008年時台灣珊瑚礁總體檢首次交由非政府、非營利團體主辦,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珊瑚礁生態暨遺傳實驗室開始號召一般潛水客加入調查行動,目的就是希望平常就喜愛悠游大海的潛水客,能於習得體檢方法後,協助收集珊瑚礁的健康資料並記錄海洋生態狀況;畢竟,單靠少數研究人員是無法完成所有地點的調查;再來,研究單位分散的研究計畫,可能不如一位在地潛水者於平日潛水時所累積出的長期定點數據來得有影響力,希望透過這些數據和行動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平常看不見的海底珊瑚世界及其存在的重要性!
多年下來,「台灣珊瑚礁體檢」調查地點遍及全台各地,包括:東北角、台東杉原、台東比西里岸、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澎湖東嶼坪,建立起了長期珊瑚礁監測網絡及累積豐富的監測資料!期間記錄到莫拉克颱風如何破壞蘭嶼珊瑚礁、台東美麗灣飯店興建過程中當地珊瑚礁的逐漸衰退,見證長期監測資料累積的重要性。
本文資料來源引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珊瑚礁學會網站資訊。


【相關社團】

珊瑚礁體檢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珊瑚礁體檢公開社團| Facebook

珊瑚礁體檢|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歷年台灣珊瑚礁體檢報告



留言